2020-07-17 和与德原创观点
当下,不论新老品牌,在做品牌战略的时候都在强调品牌年轻化,可见品牌年轻化早已经成为品牌战略的必修课题。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播路径、传播模式、文化语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是许多传统品牌水土不服的原因所在,品牌年轻化似乎成为了救命稻草。
品牌年轻化的背后自然是用户的年轻化,随着时代发展,年轻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升明显,正在成为未来的消费主导者。争夺消费群体,成为品牌发展至关重要的战役。
很多品牌为了挖掘隐藏在年轻人身上的消费潜力,也是不留余力,争先恐后想讨好年轻消费者。品牌与产品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唯有不断的年轻化迭代,才能保持品牌活力,不被用户抛弃。市场的更迭,让很多品牌不得不使出应对手段,而年轻人作为市场中的消费主力,也令品牌们深刻认识到了“得年轻人得天下”的要点。曾经的年轻客户已经步入中年,当面对新生代的消费者,品牌又面临着年轻化的问题。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品牌的年轻化可以一扫疲态,抓住年轻人的市场。
对于不少品牌而言,年轻化固然必要,但人们常常误解了品牌年轻化的本质和内核,对打造品牌年轻化也存在一些误区。
品牌往往是为了打动年轻人、抢占年轻用户群体而进行品牌年轻化的推进,这听上去合情合理,但真实情况是,并非所有品牌、所有行业都需要年轻化,年轻化未必能解决你的品牌面临的商业问题。
也就是说,品牌年轻化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品牌年轻化需要锁定行业,To B企业就不一定适合做年轻化的焕新,因为对于To B企业来说重要的是给客户安全感、信任感,品牌做年轻化的意义并不大。而对于快消品而言,品牌年轻化就更为重要,因为年轻化可以解决很多To C端的品牌感知、流量获取、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说,品牌年轻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对于品牌而言,做品牌年轻化的前提条件是,确认自己的品牌到底有没有年轻化的必要,年轻化需要解决的是什么商业课题,年轻化只是品牌策略的表层而已,内核依然是品牌在新的内部外部环境下的商业诉求。
对外,用户可能看到的只是包装焕新以及一些用户话题传播动作,但这一整套传播动作背后所要解决的商业课题是:如何让品牌的新产品提升产品溢价。
许多品牌在做年轻化的时候容易本末倒置,并不是需要打动年轻人才做品牌年轻化,而是基于你的品牌商业目的,而使用品牌年轻化的手段。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能感知到的品牌年轻化动作通常在传播层面上,但对于整个品牌而言,传播的年轻化可能是最表面的一个维度。
品牌年轻化对消费者的感知存在三个维度,最远的一个层级是传播维度,我们今天见到的“双微(微信、微博)一抖(抖音)”的内容输出、人格化的对外形象等等,都属于传播层面上的东西。传播层面是品牌最容易调整的层面,但与用户关系是弱相关的,你的品牌传播内容很难与用户有着实质性的紧密联系,用户心里会问“你的传播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就要求品牌在传播内容要有着高质量的输出,这样用户才会主动关注你的传播内容。
第二个层级是视觉维度,也就是产品的吸引力。产品的外包装、各种视觉表达能让用户有直观的感受,包装的年轻化可以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品牌感知,如果你的品牌还是五十年前的包装,用户就很难直观感受到品牌的变化。但视觉焕新并不是视觉上的颠覆,品牌一方面需要更新产品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也要保留原有的品牌特质。
第三个层级是产品维度,也就是真正决定用户买不买单的关键。品牌年轻化不是为了做一些传播、包装之类的表面文章,而是让你的产品更加符合新用户群体的需要。比如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年轻人需要更绿色、更健康的食物,品牌年轻化的关键就在于提供贴合当下人群生活方式的产品和价格。
年轻化还牵扯到企业整个管理、流程方面的事情,因为对于产品研发的年轻化来说,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传播或营销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品牌传播只是品牌年轻化的细枝末节,真正的年轻化往往需要伤筋动骨。
也正是因此,品牌在做年轻化的时候,通常先在传播层面上试水,因为传播层面最容易做调整,而且就算做得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风险。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成立一个新的子品牌做年轻化的尝试,这都是成本不高的试错策略。
这是最容易产生误区的。品牌年轻化的目标人群不仅仅是年轻人,而应该是所有用户。品牌年轻化的动机通常是外部营销环境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用户群体的代际变化,任何时代都有年轻人,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品牌年轻化。
拿前几年李宁90后的案例来说,这是品牌年轻化的一个经典反面例子。其实当“李宁90后”的名字喊出来时,就意味着冒犯了其他的用户群体。如果“李宁90后”是为了90后人群而设计的品牌,那其他80后、70后的用户会如何看待这个品牌?他们可能会想,自己已经被品牌抛弃了。
所以说品牌年轻化不仅仅是针对年轻人,应该针对所有潜在用户,品牌年轻化不是人群的年轻化,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上的年轻化,往往与年龄无关。
另外一点就是品牌年轻化需要用新的方式表达出原有的品牌内核,对于一些经典的品牌,在年轻化的改造中应该保留品牌本身区别于竞品的品牌印象,而不是一味去迎合年轻群体的审美偏好。
科特勒说,“市场变得永远比市场营销更快”。流行本来就是相对概念,流行也意味着总有一天会过时,如今的世界,新旧潮流更迭就在朝夕之间,有时候连年轻人自己都赶不上潮流,更何况是一个品牌。
有些品牌用“装嫩”的方式能够获得一时关注,但混入年轻人的圈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却有些难度,甚至出现娱乐营销很热闹,销售转化很尴尬的局面。
今天的年轻人有时会焦虑且迷茫,但他们又呈现出明显的自主、探索、精明、创造的特征,他们要的是一同探索世界的伙伴,因此价值观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志同道合,这些比浮于表面的年轻都更容易让他们动心。
今天的品牌年轻化不仅是拓展年轻消费群的过程,更是一个品牌自我进化的过程,是一个让品牌重新充满活力,从而更具生命力、号召力、影响力的过程。
早已过“不惑之年”的美的(Midea)似乎从未遇到品牌老化的问题,一直活力十足,表面上是玩转当下流行的品牌联名、娱乐营销等,实则是背后对“科技尽善,生活尽美”的品牌理念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还有许多百年奢侈大牌,它们虽然不断与流行文化牵手,但在品牌精神的表达上依然是对自我理念的坚持,没有在迎合年轻人中丧失自己的品牌格调,在上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借助于流水般年轻流行文化的外衣,不断讲述了专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
品牌年轻化,企业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需要对自我品牌理念的自信与坚持,找到品牌与时代契合的价值观,讲述专属自身的品牌故事,不断提炼独特品牌精神,铸就品牌内核,勇敢表达鲜明的品牌个性与明确的品牌态度。
另一方面在品牌表达传播上与时俱进,用更具亲和力及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与年轻群体建立有效沟通,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台词瓶、大字报等就是品牌帮助用户表达自我,建立沟通的一种方式。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品牌调性与产品颜值同样需要重视。
品牌年轻化更需从品牌系统上游到下游,环环相扣,调动起来。品牌年轻化不仅是改变外在打动用户,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表现在品牌精神塑造、品牌创意表达、品牌营销传播、设计产品定位等等……方方面面。
过去的失败案例已经证明,品牌年轻化不是战术问题,更不是喊一个口号、打一个广告、换一个包装,而是需要企业真正放在战略层面上去重视,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可执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品牌青春永驻,与年轻人结伴同行。
侬好,上海!
和与德品牌咨询&设计
H&D Brand Design Consultation
T. 400-021-0015
E. heyude@heyude.com.cn
A. 上海市徐汇区龙漕路399号天华信息科技园3a座9层
网页设计 5G 包装设计 SI设计 青岛广告公司 小程序开发公司 深圳公司注册 青岛广告公司 北京品牌设计 企业管理培训课程 营业执照代办 LOGO设计公司 明星代言公司 人力资源咨询 深圳喷绘制作 超融合 磁力钻 郑州活动策划公司 上海展台设计 上海公关公司 上海SEO推广 肇庆网站建设 北京办公室装修 西安影视公司 宣传册设计 乐高机器人加盟 嘉善装修 品牌策划 郑州VI设计公司 企业画册设计
Copyright © 2021 Heyude All rights reserved 和与德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19020695号-1